近日,由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陕核西北综勘联合主办的“有限空间可控式下沉结构施工技术创新应用”现场观摩交流会在西安阎良成功举行。中航西飞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赵安安,中航西飞集团副总工程师陈波,西北综勘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张建,西北综勘总工程师、陕西省勘察设计大师赵治海受邀参加会议。会议特邀中建西北院、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陕西西部建筑抗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黄土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单位的专家现场观摩并深入研讨。

西北综勘承接了位于中航西飞集团2#厂房内的硝盐槽替代基础总承包项目。该厂房1960年投产,已使用近65年。工艺要求其基础埋深8.87m,平面尺寸约21×9m,地下水位埋深约6.7m。基坑距厂房排架柱仅2~5m且周边近邻重要生产设备、设施,基坑开挖及降水对周边设施及建筑物存在较大的不良影响。项目要求施工期间不得影响相邻车间的正常生产。面对空间受限、周边环境复杂的双重困难,传统明挖顺做施工工艺无法达到要求。针对项目特点,综合考虑环保、节能、经济等因素,院项目专家团队经过现场实测踏勘、多方案比选优化、与业主单位管理团队反复沟通与探讨,对项目方案的安全性、环保性、可行性、经济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确定创新性的采用“有限空间可控式下沉结构施工技术”。

该技术具备以下鲜明的创新特征:
1.临时支护与设备基础结构一体化施工,减少工序、节能高效。
2.首创采用多点反力锚索系统融合传统沉井工法,结合基坑有限深度疏干降水,达到先支后挖,下沉有序可控,开挖及降水卸荷对周边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并满足结构下沉精准可控的目标。第三方监测及施工过程巡视巡查、多种监测手段等结果综合表明该创新技术在保证周边建筑物、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附加变形相当于传统明挖顺做工艺的五分之一。
3.多功能锚索创新应用:多点布置的反力锚索在结构下沉过程提供下压力,并满足了结构最终姿态调平精准控制的要求;通过耐久性处理的锚索可在硝盐槽基础运营使用过程中提供水平力限制结构变形,并兼做抗浮锚杆防止深基础上浮。
4.多种测试手段综合应用。为对设计模型及参数进行验证,中航西飞团队、院项目专家团队与西北大学及中建西北院合作,根据结构建模分析结果,在特定位置布设应力计实时采集内力数值;在沉井井壁和刃脚埋设土压力盒测定土压力动态变化;设置深层位移测点监测基坑周边土体水平变形。
5.应用全自动实时变形监测系统、激光水平仪测量系统、电子水准仪测量系统实现过程中多维度监测。

为进一步深化“有限空间可控式下沉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本项目计划结合生产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高水平核心期刊论文2~3篇,并编制院内工法1项。

交流会上,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世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院结构副总工程师钟卫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端锋、陕西西部建筑抗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王建华以及湿陷性黄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存利等专家积极建言,对该项技术的开发应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改进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赵治海代表西北综勘向中航西飞集团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针对当前工程面临的复杂条件及作业空间狭小等问题,施工团队要突破传统工艺限制,拓展新思路使用创新技术方案。徐张建代表专家团队作了发言,回顾了西北综勘与中航西飞集团友好合作的二十六年,并感谢中航西飞集团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支持,他指出,此次研究的成果对相关领域岩土工程施工、设计技术的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波肯定了“有限空间可控式下沉结构施工技术”在本项目的成功应用,并对西北综勘专家团队在解决复杂环境有限空间深基础施工问题方面所做的创新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他表示,老旧厂房内技改项目所面临的困难随着该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得到有效解决,后期将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赵安安在讲话中指出应进一步针对老旧厂房的现状,与校、企合作开展地基土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新老基础耦合作用等方面研究,要充分利用本项目埋设的测试设施对项目进行长期监测,以便更多了解深基础工作状态下的内力情况。

会议由中航西飞集团技改基建部党总支副书记同博主持。中航西飞集团相关部门人员及西北综勘项目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