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陕核科普

核知百科|你所不知道的“核”——医学篇

发布日期:2024-11-27 15:19作者:

什么是核医学?

核医学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一门关键学科,属于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以核素及其标记物作为核心手段,在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学研究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学科构成来看,核医学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它整合了核物理学、核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医学实践,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为攻克医学难题开辟新径。在科研层面,核医学借助核技术深入探究细胞生理功能、药物代谢机制以及基因表达调控规律等前沿领域,为新型诊断方法的创新和治疗药物的研发筑牢根基。

在临床应用场景中,核医学在诊断方面能够精准地探测人体内部器官与组织的功能状态、代谢水平以及病变情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确诊断提供关键依据;在治疗方面,可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如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等。尽管核医学涉及放射性物质,但在实际检查与治疗操作过程中,专业医护团队会严格依照既定规程和安全标准开展工作,对放射性药物剂量进行精准把控,并采取周全的防护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从而在确保辐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核医学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核医学科可以做什么?

核医学科目前开展的诊疗范围主要涵盖功能显像、核素治疗、放射免疫三大方面。功能显像的方式有三种:PET/CT显像、SPECT/CT脏器显像及功能测定,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

SPECT是指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是核医学的常规显像仪器。常规CT着重从结构变化来评价疾病性质,就像是给身体拍了一张高清照片,主要看的是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状和结构有没有变化。最常见的三种SPECT诊断检查是全身骨显像、甲状腺显像和动态肾显像。

PET/CT显像,集功能代谢显像与解剖显像的优势于一身,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评估、预后评价等一站式服务。其可以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及进行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又可以对冠心病进行评价,它是判断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是否存活的金标准,为冠心病的治疗、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还可以对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如脑缺血性疾病、癫痫、早老性痴呆、精神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对正常脑功能评价等等。

早期发现 抢占先机:PET/CT就像有火眼金睛的侦探,能够在病灶还未显露端倪的时候发现微小的代谢变化。它能捕捉到2mm-5mm甚至更小的肿瘤病灶,让早期肿瘤无处藏身。

火眼金睛 一箭双雕:PET/CT对于病灶一箭双雕,提供病灶功能代谢信息和形态结构,让医生看清楚病灶的真面目。

高效快捷 全身体检:PET/CT全身检查仅需20分钟可以迅速掌握全身健康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支持。PET/CT、SPECT一次性检查可以宏观的显示全身各脏器功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现对全身状况的有效评估。

核医学能做哪些诊疗?

核素治疗借助特定生物物质或特殊元素携带放射性药物,利用与人体所需特殊元素物理特性相同的放射性核素,使其如导弹般随血流聚集到病灶处。这些放射性 “定向”到达后释放短射程射线,精准杀伤病变细胞且对周围健康细胞影响极小。

放射性核素是核医学诊疗关键,人工放射性核素已用于临床,常用的碘-131、碘-125、锝-99m、磷-32、氟-18等可通过标记分子探针满足临床多样化需求。

其中,碘-131治疗甲亢优势明显,是成人甲亢一线治疗方法;锝-99m是核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诊断用放射性核素,在多器官显像检查中作用不可替代;磷-32主要用于治疗如骨转移癌症等特殊类型的癌症。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转移灶,保持器官功能,减轻疼痛;联合介入、靶向、免疫、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1.内分泌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化型甲状腺癌、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2.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近年来治疗核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系列治疗方法中,锶-89具有给药剂量低、毒副作用小、疗效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目前临床应用更广泛。

3.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癌性胸腹水腔内注射介入治疗、肝癌动脉导管介入治疗等。

4.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疗:同位素敷贴治疗是一项基于B射线的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如锶-90、磷-32等。

随着科技进步,核医学不断创新发展,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与先进探测成像技术的涌现,将提升其疾病诊断与治疗效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创造更多福祉,助力深入探索人体奥秘与抗击疾病。